close

 


轉貼自 PChome Online 電子報,名家專欄之褚士瑩 (免費訂閱)


作者:褚士瑩








生命中重要的人


最近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發現很多來自生命不同時期的舊東西。

認識我的人都曉得,我一直是個戀舊的人,舉幾個例子,最近才在紐約跟幼稚園的老師(如今佇著柺杖)闔家一起參加日本節的園遊會;小學一年級的班長直到現在還常常燒錄她喜歡的韓劇給我在旅程上看;在新加坡初級學院時代結交的好友,各自帶著家人一起從世界各地到泰國芭達雅開二十週年同學會;不用工作的周一下午,還會帶著在國外工作的紀錄片,到高中英文老師們自組的讀書會,偷用學生的視聽教室一面播放一面分吃零食;大學時代一起玩音樂的友人,錄製了新專輯,我也被拉去新澤西州的公寓裡聽母帶;高中同學即使欠我債十幾年的朋友,平時也都還能不時一起逛街吃飯,彼此都毫無芥蒂。

高中時代一起參加交換學生的朋友,多年後在舊金山定居,出了嚴重的車禍,租來的車在高速公路上全毀,幸運撿回一條命,在醫院照顧他復原的,也是我幼稚園時代的鄰居。逐漸康復之後,原本交情一般的他們,成了每週末吃飯逛街的摯友,少了中間的我,也一點關係都沒有。

只是因為相信,對我們一輩子最重要的人,說不定其實早就已經遇到了,只是我們有沒有繼續讓他們的生命,進入生命裡面很重要的地方而已。

而我,恐怕也是別人生命裡面的舊東西。


 


最近想到一個問題:「我的時間感,變老了。」學生時代的時間是以每堂課、每小時劃分,一天起碼有好幾個值得關注的區段,像是去社團討論活動、準備課堂報告、要幫誰慶生、帶室友去哪間美味小店等等;工作後,時間變成以天計算,經過一天焦頭爛額的工作之後,多少留下一兩件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語或事件,例如老闆做了什麼豬頭決策導致部門同仁累個半死又沒賺頭、壞嘴同事說了什麼經典名語之類;現在當了 SOHO,工作上的自主性提高了,生活上卻難免變「宅」(我還真喜歡看動漫呢 ,只差不玩 game 而已),加上時不時回南部住上兩三週,我的時間感躍升成以週、甚至以月計算,要真問我前幾天或上禮拜做了什麼事,肯定會回答:「就跟平常一樣啊,沒什麼特別。」除非有難得一見的活動,否則我連今天是星期幾都可能搞混,怎麼記得住上禮拜做些什麼?大腦記憶體不足啊~


 


好了,廢話一堆的主旨是,過去覺得珍貴或絕不會忘的人物或事件,現在感覺很淡薄,是因為「沒有繼續讓曾經重要的人留在我們生命裡很重要的地方」,或是因為「時間感拉長,對單一人事物的感覺也被稀釋了」所造成的結果呢?


 


我總認為自己很幸運,生命每個階段都能結交一些知心好友。但是我不解的是,離開那個環境之後,大多數的「好友」很迅速就消失了、被新的人取代了,讓我不禁懷疑之前的熱絡來往到底是真是假?當然,也有雖然很少連絡,但只要碰面就能馬上找回熟悉感的朋友,或許這些人才稱得上「知心」二字吧,其他我自認是好友的對象只能權充短期夥伴,當不了對我終身有效的人生要角。


 


我這樣算薄情嗎?忍不住想問。


 


「是妳變老了。」如此自答。現在進入了付出 > 接受的生命階段,各種人事物經過有意無意的篩選條件層層過濾之後,能增添到生命體驗中的重要資料,已比當學生和初入社會時期少得多。我承認,在無意識間,隨著歲數增長也在心靈四周慢慢築起牆籬;舊有者顏色漸褪,新來者無縫可入,所以自覺日益貧乏無力。現在想想,「變老」一詞,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變封閉」才對。我的這些擔心,或許就是因為缺乏夢想、缺少多元互動、太閑了,才會無病呻吟吧。


 


我常想,大腦會自動去蕪存菁,只留下仍然「有效」的人事物,就像電腦必須清除暫存和失效檔案以釋出磁碟空間一樣,全不整理可能會導致系統運作緩慢甚至不正常。至於已經流失的過往美麗景象,不是有文章說「存入記憶銀行」嗎?最重要的應該是記住那些溫暖,心懷感激,然後,Let it be。直到某天有緣再續或偶爾憶起,仍能從記憶帳戶提取對生命的讚嘆與感謝,那就足夠了。


 


希望我也能成為別人的溫暖食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言的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