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 PChome Online 電子報,名家專欄之褚士瑩 (免費訂閱)
作者:褚士瑩
最近想到一個問題:「我的時間感,變老了。」學生時代的時間是以每堂課、每小時劃分,一天起碼有好幾個值得關注的區段,像是去社團討論活動、準備課堂報告、要幫誰慶生、帶室友去哪間美味小店等等;工作後,時間變成以天計算,經過一天焦頭爛額的工作之後,多少留下一兩件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語或事件,例如老闆做了什麼豬頭決策導致部門同仁累個半死又沒賺頭、壞嘴同事說了什麼經典名語之類;現在當了 SOHO,工作上的自主性提高了,生活上卻難免變「宅」(我還真喜歡看動漫呢 ,只差不玩 game 而已),加上時不時回南部住上兩三週,我的時間感躍升成以週、甚至以月計算,要真問我前幾天或上禮拜做了什麼事,肯定會回答:「就跟平常一樣啊,沒什麼特別。」除非有難得一見的活動,否則我連今天是星期幾都可能搞混,怎麼記得住上禮拜做些什麼?大腦記憶體不足啊~
好了,廢話一堆的主旨是,過去覺得珍貴或絕不會忘的人物或事件,現在感覺很淡薄,是因為「沒有繼續讓曾經重要的人留在我們生命裡很重要的地方」,或是因為「時間感拉長,對單一人事物的感覺也被稀釋了」所造成的結果呢?
我總認為自己很幸運,生命每個階段都能結交一些知心好友。但是我不解的是,離開那個環境之後,大多數的「好友」很迅速就消失了、被新的人取代了,讓我不禁懷疑之前的熱絡來往到底是真是假?當然,也有雖然很少連絡,但只要碰面就能馬上找回熟悉感的朋友,或許這些人才稱得上「知心」二字吧,其他我自認是好友的對象只能權充短期夥伴,當不了對我終身有效的人生要角。
我這樣算薄情嗎?忍不住想問。
「是妳變老了。」如此自答。現在進入了付出 > 接受的生命階段,各種人事物經過有意無意的篩選條件層層過濾之後,能增添到生命體驗中的重要資料,已比當學生和初入社會時期少得多。我承認,在無意識間,隨著歲數增長也在心靈四周慢慢築起牆籬;舊有者顏色漸褪,新來者無縫可入,所以自覺日益貧乏無力。現在想想,「變老」一詞,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變封閉」才對。我的這些擔心,或許就是因為缺乏夢想、缺少多元互動、太閑了,才會無病呻吟吧。
我常想,大腦會自動去蕪存菁,只留下仍然「有效」的人事物,就像電腦必須清除暫存和失效檔案以釋出磁碟空間一樣,全不整理可能會導致系統運作緩慢甚至不正常。至於已經流失的過往美麗景象,不是有文章說「存入記憶銀行」嗎?最重要的應該是記住那些溫暖,心懷感激,然後,Let it be。直到某天有緣再續或偶爾憶起,仍能從記憶帳戶提取對生命的讚嘆與感謝,那就足夠了。
希望我也能成為別人的溫暖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