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寧夏之旅算是意外成行,恰好兩個工作之間稍有空檔,而且難得是國中後第一次和爸媽出國旅遊,所以為了湊人數而答應加入,否則之前寧夏完全不曾列入我會想去的地點。不過來了以後發現跟想像完全不同,出發前我對寧夏十分陌生,只知道「西夏王陵」,結果銀川市區有許多現代高樓和大型社區,路上跑的是電動車,到處有樹有水,彷彿和「大西北」一點也沾不上邊。而且此行有好多第一次!第一次有旅伴腳受傷了必須輪椅拐杖助行,第一次到沙漠,第一次騎駱駝,第一次看到核桃樹,第一次搭羊皮筏子,第一次班機延誤而必須回到飯店等待....果然行萬里路勝讀十年書啊。
<寧夏簡介>
寧夏位於黃河中游、蒙古高原南部,夾在陝西、甘肅和內蒙之間,大部分區域在黃河緩慢沖積的河套之內,因此年降雨量低且蒸發量高卻不缺水,土地富饒而有「塞上江南」之稱;地勢北低南高,賀蘭山貫穿全境西面,南接祁連山脈,地貌大致分為北部黃河灌溉區、中部沙漠乾旱區、南部山區;下轄五個地級市(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固原),首府銀川,產有「紅白黃藍黑」五寶:紅寶枸杞、白寶灘羊皮(二毛皮)、黃寶甘草、藍寶賀蘭石、黑寶髮菜(由於髮菜被禁止開採,現已將黑寶改為太西煤);九月中下旬已有秋意,前幾天平均氣溫大概十七八度,因為乾燥所以體感溫度像是台灣的24度冷氣房,後兩天到固原山區約降到十度左右,除了下雨並不覺得特別冷,穿薄羽絨衣已足夠;十一二月全境都會下雪結冰,北部引黃灌溉區(包括沙湖等封閉堰塞湖)則會特地引黃河水到田裡結冰,除了保護冰下的土壤種子,也為了來春雪水融化可以直接灌溉。
寧夏為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寧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卻高達全國回族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八成以上分布在固原和吳忠市,不過文化大革命加上伊斯蘭文化逐漸漢化融合,現在許多宗教禁忌已日漸式微,但還是應該注意回教禮儀,例如不提「豬」(回教徒認為不潔淨)而改說「大肉」;回民傳統市場十分乾淨,依照販賣種類分成乾貨、蔬果、熟食、豆製品、魚貝(寧夏雖不靠海,但有黃河)、大肉、牛羊(分成清真認證或一般屠宰,清真認證的店很好認,招牌都是綠底金字)等區,營業時間很長(早上六點到晚上八點),不像台灣的時間較短只有早市和黃昏市場。飲食偏酸辣,較鹹較油,每回導遊都要特別叮嚀否則台灣遊客吃不慣;蔬果種類多且新鮮,葡萄、蘋果、西瓜、哈密瓜、桃、杏等攤販隨處可見,肉食以牛羊為主,也有不少漁產,可見真的是本地物產豐富而非專供觀光客食用。
寧夏積極發展觀光,台灣直航班機每週二往返一班,與韓國首爾也剛開通直航;因為政府全力治沙綠化(為了阻止沙漠擴大及包蘭鐵路通車安全),大部分地區竟意外地綠意盎然,此處也沒有沙塵暴(此處為沙塵起點,被吹到北京等遠地落下才形成沙塵暴),完全顛覆以往「大西北=黃沙瀰漫」的印象。因為日曬長,寧夏非常適合太陽能發電,供過於求甚至可以轉賣其他省分,另外還有一大片專為發展沙漠農業而成立的農場,小農可以分租幾個單元各自種植不同產物,號稱是「有機栽培」;這裡所有設施給人最根本的印象就是「大」和「集中」,無邊無際的太陽能板、無邊無際的農場,還有一大片為了山區居民安全而鼓勵搬遷至市區的愛心屋(成效不彰,居民還是寧願回山上住,官員只好在每年考察時「花錢」請他們回來住愛心屋,考察完就又變成空城),或許是相比之下人煙稀少,給人既進步又荒蕪的違和感。